外滩是上海的文化名片,游客们去上海都要去外滩逛一逛,走一走。如今,我们南京也利用沿江的优势,打造了滨江风光带,下关滨江商务区长江岸线,被誉为“南京外滩”,在这里,散散步,吹吹风,看看江景,可以安然享受一段惬意的时光。
沿途打造下关十景
下关滨江商务区长江岸线南起中山码头,北至长江大桥,全长约3公里,是南京主城内极具后发优势的黄金岸线,更是200公里长江南京段中最具主城立面特色的滨江岸线。2012年初,根据市委市政府“滨江开发改造要显江、亲水,要把滨江打造成不留遗憾的传世之作和精品之作”指示精神,市住建委启动了该段岸线的环境整治工程,主要涉及3公里岸线的防洪设施提档升级、景观建设以及江边路改造、码头整治等工程内容。南京市住建委介绍,下关滨江商务区最终要建设成彰显历史文化的承载地,营造市民亲水生活的休闲地,架构长江岸线的特色长廊,使之成为南京市的形象标志中心、市民活动中心、节假日游览的观瞻中心。前不久,下关滨江岸线已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。
整条岸线按照“梦幻平台”“欢乐舞台”“时空站台”“生态江滩”4个段落进行工程景观改造,其中包含铁路轮渡所遗址公园、金陵云顶、长江水韵等十处景致。金陵云顶宛如在绿茵中绽放的洁白花朵,既是临江的景观亮点,又为游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和小憩场所,与大马路民国风情商业街相呼应,形成滨江休闲商业新界面。
如果带着小朋友来这里玩儿,利用防汛墙底层建设的“彩虹港湾”是一个不错的去处,近600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五颜六色的沙子和手工绘制的壁画,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玩耍。这里的彩色沙子都是经过环保检验的。壁画则描述的是“程门立雪”等经典故事,寓教于乐。
想近距离感受长江可以到“揽江台”上坐坐,这处亲水平台是利用老码头的趸船改造的,栈桥风格有点类似上海的“外白渡桥”,充满了浓郁的民国风情。
“没想到家门口可以变得这么美!”
“我在下关出生,也在下关长大,但是真没想到下关的江滩可以变得这么美!”得知下关滨江风光带建成,在下关生活了40年的钱女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来到建宁路和江边路的交叉口。沿着江边路一路向前走,一侧是在建的大马路民国街区。另一侧是民国灰的商业门店。
“以前,江滩上都是杂草、泥土和芦苇。”钱女士很感慨地说,那时候,滩面由南京港等单位自行管理,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内,想看江水只能隔着防水堤上远远望一眼。钱女士告诉记者,回家后,她就要把留恋老下关的街坊邻居们召集起来,“到这里感受长江的变化,让他们知道,下关江滩终于亮了起来。”
29米浮雕重现“下关记忆”
在观景台下方正对着江面,是一面“浮雕墙”。这面长29米、宽3.5米的墙上,是一幅出自江苏美术馆老雕塑家吴支超之手的“下关记忆”,这幅墙串联起下关历史上的20多个场景,画面中既有大马路当年车水马龙的喧闹场景,也有孙中山等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。同时利用下关火车站、和记洋行、招商局南京分局、大马路、首都电厂等标志,串联起一组沧桑厚重、气势恢宏的浮雕。而之所以取名“下关记忆”是因为所有的场景都充满了下关特色,近代这100年里与下关相关的重大事件、民国建筑,都作为南京城的一部分记忆重现,借用老下关的百年沧桑去弘扬传统文化和历史。
沿着防汛墙还设置了10幅“下关往事”搪瓷板画,反映了从南京开埠到长江大桥通车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,让市民在观景的同时感知历史。板画下设置了坐椅,走累了,可以坐在这里休息。
汛期防汛墙会伸出拦水
这里的亲水步滩是层叠设计,平时想亲水的市民可以步行在一层与长江零距离接触,而如果想远眺长江,则可以移步至二层,在高处赏江别有一番景致。
由于整个亲水步滩临江,而且相对地势较低,因此这里的防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。市住建委负责人介绍,此处防洪墙与整个观景建筑合为一体,汛期没到的时候,防洪墙就藏在建筑主体里,成为市民进入亲水步滩的出入口,而等到长江水位上涨的时候,防洪墙就会从建筑墙体内延伸出来,挡住漫过亲水步滩的江水起到防洪作用。
保护“旧景”,打造新景
在打造新景的同时,市住建委有效保护了滩面现状存在的香樟林、水杉林,穿插栽植了榉树、落羽杉等骨干树种,又设计了别出心裁的花径,为人文绿都又添新绿;依托4号码头趸船进行改造,打造了集户外休闲、咖吧、餐厅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上商业平台,借助防洪墙底部空间打造了江边路底层商业街区,与规划打造的大马路民国街区互为支撑,整体提升了滨江岸线景观的商业、休闲、娱乐功能;利用防洪墙改造所建起的卧倒式闸门、横拉式闸门以及双向设计的花阶、旋梯,营造了江边路与江滩内外贯通,江边路、江滩与防洪墙上下联通的立体式交通格局。
|